-- 承志堂,座落于黟縣宏村,是清末徽商汪定貴于清咸豐五年(1855年)前后營造的宅邸,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,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,全屋磚木結(jié)構(gòu),有木柱136根,大小天井9個,7處樓屋,大小60間,門60個。據(jù)傳,當(dāng)時建造承志堂花去白銀60萬兩,木雕上鍍黃金100兩,全屋僅木雕就由20個工匠雕刻4年才完成。
-- 由此可見徽商的富庶和對住宅的重視。 徽商經(jīng)營范圍極廣,“其貨無所不居”,其中“以鹽、典、茶、木為最著”。在這四大行業(yè)中,從事鹽業(yè)的經(jīng)營資本最厚,“非巨商賈不能任”,獲利也最多,所以徽商之富莫過于鹽商。明清時期兩淮鹽運的中心在揚州,這里舟車輻輳,萬商云集,富商大賈眾多。揚州瘦西湖畔有一座磚砌三層白塔,整體造型優(yōu)美,雄偉古樸,酷似北京北海公園的喇嘛塔。
-- 相傳此塔為徽州鹽商江春所建。江春,歙縣江村人,經(jīng)商有道,才略雄俊,很受乾隆皇帝賞識,相繼賜封為內(nèi)務(wù)奉宸苑卿、承宣布政使、誥授光祿大夫。乾隆皇帝在一次游覽揚州的晚宴上,信中問道:瘦西湖有無白塔?豪吏巨商無言以對。唯江春隨口奉應(yīng)說有,乾隆當(dāng)即降旨,明日以瘦西湖觀塔。其實湖畔無塔,這欺君之罪如何了得。江春事后心急如焚。忽然他靈機一動,連夜源人搬運食鹽,用鹽堆起了一座假塔。翌日,蒙蒙大霧彌鎖湖光山色,艘艘畫舫蕩開碧波輕煙,乾隆在畫舫上透過朦朧的霧氣,隱約間看見了巍峨矗立的白塔,龍顏大悅。乾隆離開揚州后,江春怕事情幾露,就在鹽塔的基地上趕建這座白塔。它歷經(jīng)200多年的風(fēng)撼雨擊,仍挺立迄今。由此可見,徽商鹽商財力的豐偉。
-- 明代萬歷年間,有人估計揚州的鹽商資本約為三千萬兩。清代有人估計為七八千萬兩,這與乾隆的國庫存銀七八千萬余兩之?dāng)?shù)大致相等。在明代,“藏鏹有至百萬者,其他二三十萬”的中賈比比皆是。到了清代,有些巨賈“富以千萬計”,“百萬以下者,皆謂之小商”。他們財力之豐,就連乾隆皇帝也曾因之發(fā)出“富哉商乎,朕不及也”的感嘆。
-- 徽商在獲得豐厚的利潤之后,除了追加部分資本用于“擴大再生產(chǎn)”外,大多在故鄉(xiāng)建家祠筑宅邸、修族譜、置族田以及助修書院等等。在當(dāng)?shù)貏t經(jīng)商設(shè)店,建屋置地,促進了城鎮(zhèn)的繁榮發(fā)展。胡適之先生曾說:“一個地方如果沒有徽州人,那地方只是一個村落;罩萑藖砹,就開始成立店鋪,逐步擴大,把小村落變成小市鎮(zhèn)了。”這番話就直白地道出了徽商在促進村落“都市化”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。安徽霍邱縣有一個有名的重鎮(zhèn)(原名葉家集),就是一個葉姓的徽商到那里營商而逐漸形成的一個集鎮(zhèn)!盁o徽不成鎮(zhèn)”由此可見一斑。 承志堂的木雕精美絕倫,堪稱一絕。正對中門的前廳橫梁上雕有“唐肅宗宴客圖”,中門上方面臨廳堂處雕有“百子鬧元霄”圖,場面壯觀,層次分明,線條清晰,人物神態(tài)惟妙惟肖。分布各處的“漁樵耕讀”、“金鉤垂魚”及“董卓進京”、“長坂坡”、“三英戰(zhàn)呂布”等戲劇圖案,構(gòu)圖豐富,雕刻精巧,使人們在賞心悅目之中,增加了知識和情趣,獲得精神上的享受。